中卫治理沙漠纪实-凯发k8娱乐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凯发k8娱乐官网 -> 机关建设 -> 学习资料
中卫治理沙漠纪实
2016-08-12 08:03:28   来源:华兴时报

王本礼

翻开宁夏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治沙史。

一个令人心动的权威数字是:宁夏沙漠化土地20世纪80年代初是2475万亩,现在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350万亩和38.1万亩。被腾格里、毛乌素和乌兰布三大沙漠包围的宁夏人,从未停止与沙漠的较量。“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是对沙漠的真实写照。过去,来过宁夏的人都会发出“宁夏归来不看沙”的感慨,而今,大漠、黄河、高山、绿洲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从草方格控沙到沙地里长出香甜的硒砂瓜,再到今天的沙漠日光温室,中卫治沙已经进入了革命性的第三阶段。先进规范的设施蔬菜基地拔地而起,宽阔澄净的人工湖悠然现身,明亮大气的机场横空出世,高效节能的工业园区屹然挺立,而这些都是充分利用沙漠资源的结果。向沙漠要土地、要环境和谐、要发展空间、要设施农业,透过中卫,我们看到宁夏创造的治沙奇迹。

人进沙退  生态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说:“要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这是殷殷嘱托,切切希望。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干旱荒漠土壤沙化,而在北部引黄灌区,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三面合围,林木覆盖率仅占8.9%

在宁夏的很多沙漠边缘地区,沙丘每年平均向前移动10米,当地百姓经常是“出门沙离房一米,回家沙淹半扇门”,人们在风沙逼迫下,不得不背井离乡。沙区天天都在上演“沙逼人退”的悲情剧,昔日的绿色家园成了风沙肆虐的“无人区”。为了不再受风沙侵害,几代人为建设美好绿色家园的信念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与沙漠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流沙固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世纪50年代,为保证包兰铁路通行,宁夏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人在腾格里沙漠前沿沙坡头创造了“麦草方格固沙法”,将一米见方的麦草与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转形成“沙结皮”,并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大面积固沙造林,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这一伟大创举保证了新中国修建的世界上第一条穿越腾格里沙漠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50多年安全运行,也为后来的固沙防风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沙漠抗衡是持久战。今天将沙漠击退了,明天它还会卷土重来。“治沙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必须琢磨新的治沙技术,不断摸索新的治沙模式。”这是广大沙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多年的治沙心得,他们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因地制宜的防沙固沙技术。对以沙坡头为代表的腾格里沙漠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继续实行生物固沙技术,在毛乌素沙漠创新性地大面积种植樟子松和自然生长杨树柠条等固沙效果理想的落叶乔木和灌木。

治沙“长龙”成为沙漠一道亮丽的风景。几十年来,中卫治沙林场科研站的干部职工和沙区群众一齐上阵,上万人奋战在沙漠上。在沙漠作业的抗沙大军很多人都有过几十次沙漠历险的记录,常常是上半夜还月朗星明,下半夜就狂风大作,转眼间,帐篷被大风撕裂,即随风而逝,“麦面疙瘩碗底沙,夹生小米沙碜牙,不怕白天日头狠,唯恐半夜风沙刮。”这首顺口溜,记录了中卫人风饮露宿沙漠的真实情景。

中卫市在沙漠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卫市北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项目工程土地总面积6047亩,平整土地4000亩,砌护支、斗、农渠64条,总长17.66千米,铺设各级生产道路52条,长20.57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1348座。这无异于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形成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有效阻止了风沙侵害。如今腾格里沙漠不仅已退到距离中卫城区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治理的沙地植被覆盖率也由过去的不足1%提高到30%,植物由25种增加到470种,风速5/秒以上的风沙天气由过去的每年300天减少到现在的122天,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切断了沙尘经宁夏入侵华北地区的通道。

人沙和谐  合理利用资源的终极目标

土地荒漠化,是宁夏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大难题。中卫市不仅因“麦草方格“的治沙成果享誉世界,还深谙人与沙漠的相处之道。宁夏全区直接遭受沙化危害的有13个县、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13.2万公顷农田和121万公顷草场。一方面是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是发展滞后的巨大压力,宁夏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达成共识,要在荒漠化土地上找资源、找发展。

腾格里沙漠在中卫市境内面积达150万亩,与沙漠相伴的中卫人,很快认识到了治沙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破解发展所需土地难题,只能向沙漠要地。

向沙漠要建设用地。除了银川,宁夏第二个民用机场就建在中卫。在中卫市区西北方向约9公里处,就是占地面积2745亩的香山机场。开阔的视野,明黄的航站楼,硬朗的建筑线条,清新的装饰风格,所有的一切都和这旷古大漠和谐统一。

向沙漠要环境和谐。四面沙丘中,一个巨大的人工湖静卧其中,蓝天下澄净的湖面一碧如洗。这里是中卫市区西北部6公里处,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起的腾格里湿地公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开发治理水域面积10000亩,通过挖地下水,引黄河水形成湿地湖泊。这是沙漠人的创举,也凸显了中卫人对发展的高层次追求。

向沙漠要发展空间。规划占地40.5平方公里的美利工业区,是中卫为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推进中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沙坡头区北部规划建设的集工业发展、生态绿化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工业区。园区由精细化工区、新材料区、能源冶炼综合区、循环经济示范(试验)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五部分组成。

向沙漠要设施农业。连绵的沙丘,齐整的大棚,一片片,一座座,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眼前的大棚,以麦草方格般顽强的生命力,在沙漠中傲然挺立。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推沙造地的机械设备,不是目睹了正在搭建大棚的工地,无论如何也很难将成片的大棚与沙漠联系起来。

黄沙漫漫,大漠无疆。机场、湿地公园、工业园区、温室大堋,沙漠中的奇迹一个个出现。沙漠有多大,宁夏人利用沙漠的胆识和决心就有多大。

平沙整地机制创新显威力

开发利用沙漠化土壤,非一役之功;向沙漠要发展,更不是一个部门之力。必须集合全社会力量,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机制的力量,把防沙治沙的事业长久做下去,目的是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一系列优惠政策接踵出台,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推行草原承包到户,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年至50年,流动半流动沙荒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中卫市国土资源局开始积极探索发展设施农业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新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沙漠资源,节约引黄灌区耕地,解决中卫市沙坡头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突出矛盾,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才有了沙漠里的日光温室。

中卫市国土资源局从系统抽调100多名吃苦耐劳、肯打硬仗的干部,会同市规划局、科技局技术人员冒着严寒、顶着风沙深入实地勘测,确定项目区域、四址范围,对项目区划分标段和公开招投标。为加快平沙整地施工进度,在项目尚未批复、资金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他们千方百计筹措100万元资金,支持施工单位平沙整地。局班子成员亲自带队,组织各类机械200多台,与施工方一道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20097月底,项目区首期土地开发建设工程提前完成,共投入资金4072.62万元,平沙整地面积17634.8亩,建设沙漠日光温棚1200座。这种寓生态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的朝阳产业,为宁夏防沙治沙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目前,宁夏中部地区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就有60多家。以中卫市的美利纸业为例,每天投入15万元用于净化污水,在使用弃耕沙地种植速生杨等造纸原料后,他们开始用沙漠净化后的造纸废水浇灌林地,寸草不生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同时,也带动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草畜业及中药材产业基地的发展。“钱”途无量的沙产业,让过去出去躲避沙子的农牧民纷纷举家搬了回来。据统计,宁夏中部地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600余万亩,开发出3个柠条系列饲料产品,解决了30余万只羊的饲草不足问题,沙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83元提高到2623元。

    治沙伟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沙丘逐渐披上了绿装,宁夏的绿色版图正在改写。中卫的治沙成果愈发显著。

作者简介:王本礼,时任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
网站地图